近日,江西贛州一位家長自掏一萬多元給女兒的班級換課桌椅引發輿論熱議。當地教育局有關工作人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對家長的這種愛心行為,我們表示歡迎?!?/p>
家長為了改善孩子的學習環境,自己掏錢換桌椅,這可以理解,為了不搞特殊化,連帶著幫班上的同學也換了,也在情理之中。但這位家長的好意可能無意間產生了更長遠的影響。
花費一萬多元換了桌椅,終歸會讓自己的孩子獲得更多關注,家長算不算班級的贊助商?會不會使得老師對孩子更加照顧?其他學生會怎么看待自家孩子?其他班家長有無跟進的必要?
更進一步,就算學校和老師想要公平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實打實換了課桌卻是無法回避的問題,這或許給學校教育出了一道難題:真金白銀擺在那兒,有些話到底說還是不說?
而其他家長可能更焦慮了。他們可能會想這位同學的家長都捐了,那我也得捐,別人都捐了價值一萬多元的課桌椅,那我也不能少。不然,我的孩子可能就不會被特別照顧。中國家庭對學校教育是尤其敏感的,捐課桌或許客觀上給其他家長帶來了更多壓力。
當事人曾先生說:“桌椅都是木頭做的,不知道用了多少年了。凳子又沒有靠背,坐著不太舒服?!彼?,他才掏錢給班級換了課桌椅。
其實,更換桌椅這件事本來就不應該讓家長來操心。課桌椅也屬于教學用具中的硬件設施。就像學校的教學樓,符合一定的標準才能投入使用,在此之后還需要定期的檢測評估,看有無整修更換的必要,而這些理應由學校、教育局等相關單位和部門來負責。
但據媒體報道,曾先生在捐桌椅之前已經與學校方溝通,他提出,如果學校不能更換的話,他就自費購買。也就是說,家長自費捐桌椅的背后,其實是學校的缺席。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期全國各校紛紛在采購新型午休椅。這種椅子不需要移動書桌位置,就可以把椅子放平,同學們帶上枕頭和被子,再往后一躺,中午可真正成為了午休時間。
對于課桌椅此類教學用具,學校應該開展定期評估,發現有達不到教學標準的及時修理或者重新采購,這是責任。當然,這也離不開地方教育局的支持。當地教育局相關人士在回應此事時表示:“這種事情家長與學校溝通好了就行,也無需通過教育局?!?/p>
如此回應實則是一種責任的推諉。本來就應該由教育局挑的擔子,為何要轉移到家長們的肩上?而“歡迎這種愛心行為”的回應,相當于直接鼓勵家長個人對學校進行捐款,為權力尋租留出了空間。
對于教育局來說,應該在事件發酵后認真調研學校的課桌是否還符合現在的教育要求,否則,就相當于把教育的必要支出轉嫁為家長的成本。按理說,如果不是太差,家長也不至于非得自費給孩子全班換課桌。教育的事,竟然鼓勵家長獻愛心,這不對。